昆仑关战役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为数不多的局部胜利之一,虽然战斗胜利,但付出的代价也相当惨重。第5军成功攻占昆仑关乐发,重创了日军的第5师团和第21旅团,但由于战斗的激烈,第5军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。
然而,战斗的胜负并非单纯通过伤亡人数来决定,关键在于是否达成了各自的战略目标。只要一方达成了预定目标,便算取得胜利。按照这一标准来看,昆仑关战役无疑是中国的胜利。
尽管如此,战后,日军并不承认自己的失败,反而声称第5军之所以能够占领昆仑关,是因为日军主动撤退,而非被攻克。日军的说法是,他们在1939年12月31日凌晨悄悄撤离了阵地,借助黑夜掩护,撤向九塘方向。31日白天,虽然中国军队没有追击,直到傍晚才逐渐增兵,逼近日军阵地。
与此不同的是,中国方面的说法截然相反。根据中方的记录,12月31日凌晨,杜聿明亲自指挥,将指挥所推进至新编22师附近。清晨,杜下令全线进攻,炮火掩护下,新编22师展开猛烈攻击。到上午8时,日军阵线崩溃。11时,新编22师第65团成功攻占了昆仑关。同时,中国部队占领了昆仑关东、西两侧的高地,迫使日军撤退到九塘方向。
从这两种说法中看出,关于昆仑关是否是日军主动放弃还是第5军攻占的问题,双方各执一词。那么乐发,究竟哪一方更接近事实呢?
展开剩余74%从战场态势来看,日军和驻守九塘的坂田支队已经接触,增援已在路上,最多需要一天时间便可到达。而且,日军的后勤线——邕宾路七塘至八塘段已经被打通,后续的补给和援兵可以通过此路顺利到达九塘。这意味着,日军在昆仑关的困境已经得到缓解,只要再坚持一天,援军便能赶到。
那么,为什么日军在即将得到援军时,仍然选择撤退呢?如果日军能够坚持,援兵就会及时赶到,为什么在局势有所好转时,反而选择撤退呢?唯一的解释是,日军在昆仑关的防守已经岌岌可危,为了避免全军覆没,他们不得不撤退。至于事后不承认失败,只是日军不愿面对这一事实罢了。
此外,还有其他证据支持日军是仓促撤退的观点。第5军攻占昆仑关后,发现了四门75毫米大炮和大量日军文件,这种情况在日军中非常罕见,表明日军撤退得十分急迫,无法再继续抵挡中国军队的攻击。
从这些证据来看,日军是否主动撤离并非问题的关键,关键是他们已经意识到无法继续守住昆仑关。
事实上,昆仑关战役一开始便注定了第5师团的失败,因为师团长今村均在部署上犯了致命错误。1939年秋季,日军第21军原本计划进攻粤北,但由于日本的外交计划未能奏效,他们决定转向截断滇越铁路,并指派第5师团和盐田支队执行这一任务。然而,日军出动的兵力过于薄弱,且没有充分的准备。即便如此,日军仍然派出了最精锐的部队——一个半师团,企图在邕宁路实施进攻。
战斗开始后,日军用欺敌战术占领昆仑关,并命令及川支队向龙州进攻,夺取物资。但这种部署非常混乱,结果导致第5师团在后续战斗中败退。尤其是今村均的判断失误,导致一个孤立的大队被派往昆仑关,而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援。
随着中国部队的进攻,日军增援无法及时到达,最终被中国第5军和其他部队压制。即使日军尝试派遣第21旅团增援昆仑关,也因中国军队的阻击而未能成功。
更糟的是,日军还面临了后方问题。尽管增援兵力逐步到达,日军主力的缺位导致了战斗的失败。而为了避免更多的面子受损,日军最终只能宣布“主动撤退”。
通过这些种种因素可以看出,昆仑关战役的失败与日军的战略失误、指挥混乱息息相关。尽管日军表面上展示了坚守的决心,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承认了失败的事实,只是在撤退时为了保全面子而做出种种解释。
综上所述,昆仑关的战斗并非如日军所说的那样是“主动撤退”,而是日军在无法抵挡中国军队进攻的情况下,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战略要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