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易配宝,苏联红军攻入德国首都柏林,这意味着二战欧洲战场的结束。作为战争的始作俑者,德国不仅要无条件投降,还要面对战胜国的索赔。可令人意外的是,苏联领袖斯大林没有要求大笔金钱赔偿,而是把德国大量废弃的设备和“废铁”运回了国内。
为什么斯大林宁要“废铁”,不要黄金呢?
早在1945年2月,朱可夫率领苏军突破维斯瓦河防线,直逼柏林东部的奥得河。4月,苏军发起总攻,德军已是节节败退,希特勒也躲藏在地堡之中。最终,苏军攻入国会大厦,把红旗插上了顶端。德国很快签署无条件投降书,欧洲战场就此落幕。
展开剩余74%战后,美、英、法、苏四国开始讨论德国赔偿问题。苏德战争让苏联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,仅红军就有近三千万伤亡,战后重建更是压力巨大。最初,苏联有人提出要德国赔偿230亿美元,但斯大林认为金额过大,其他国家不会同意,最终改为100亿美元。
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,斯大林提出索赔要求,却遭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坚决反对,认为德国已无力承担。经过漫长谈判,最终决定采取“分区赔偿”的方式——各国可以在自己占领的区域拿走需要的物资。
问题是,苏联分到的是东德易配宝,而德国最发达的重工业集中在西部。对于急需发展重工业的苏联来说,这样的分配显然不利。于是斯大林提出用自己占领区的物资,交换西德15%的工业设备。这一举动成了关键一步。
当时德国的重工业实力在欧洲首屈一指。尤其在希特勒统治下,德国集中资源发展军工,拥有大量先进的机床、导弹设备、飞机和坦克制造厂。苏联看中的正是这些设备背后的工业技术。斯大林下令把庞大的机床和设备全部拆解运回苏联。表面上是“废铁”,实际上是最先进的工业资产。
然而,这些庞大的机器搬回苏联后,却面临安装难题。苏联工人对德国的精密设备一时无从下手,眼看就要真的变成“废铁”。斯大林随即要求德国提供“劳务赔偿”,把科学家和技术工人一并带到苏联。正是这些德国专家的帮助,让苏联成功安装调试设备,并迅速提升了重工业水平。
通过研究德国导弹,苏联很快研制出了自己的型号,还在坦克、飞机、汽车等领域汲取了大量经验。正因如此,苏联减少了对德国的金钱索赔,用技术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实力提升。
斯大林的精明之处就在于此——他深知钱会花完,但技术却能带来长期发展。靠着德国的工业技术,苏联一度在重工业上超越美国。但遗憾的是,苏联后来把几乎所有资源都投入到重工业和军备竞赛,忽视了轻工业和民生需求。民众生活长期艰难,最终在美苏争霸中落入下风,并在1991年彻底解体。
这段历史说明,斯大林选择“废铁”并非糊涂,而是着眼于长远。但技术优势若不能与经济和民生平衡发展结合,终究难以支撑一个国家长久繁荣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