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军历史上镕盛融资,部队的规模一度膨胀到拥有三百多个师的番号,但真正能被人记住、叫得出名号的,其实只是其中一小部分。而且,每个出名的师都有各自不同的“标签”。
比如独立第95师,外号“赵子龙师”。它之所以名声大噪,主要是因为在1948年的塔山阻击战中表现突出。那场战斗里,该师的密集冲锋甚至被搬上了电影《大决战:辽沈战役》。不过,这场硬仗也让他们付出了惨重代价,三个团打到最后只剩下三个营的兵力。除此之外,这个师还有一个特殊的“名头”:他们曾宣称在华北作战时从没丢过一挺机枪。之所以这么在意机枪,原因其实很简单——他们曾经太缺装备了。
第95师最初组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,由宁夏马家军的一部分和河南的保安团队拼凑而成。因为出身“杂牌”,所以装备极差。黄埔一期出身的李铁军接任师长后,才逐步推动这支部队走向中央军正规化。但当他看到部队的装备状况时,几乎要愁坏了:有的团竟然只有三挺轻机枪。他甚至向蒋介石打报告“哭穷”,说全师加起来的轻重机枪不过五十多挺,而且还有不少已经破旧不堪。
展开剩余64%后来,靠着李铁军的人脉,第95师的装备情况有了一点改善,但离“鸟枪换炮”还差得远。真正发生变化的,是全面抗战爆发之后。1938年上半年,师长换成了同样是黄埔一期的罗奇(后来被称作“罗千岁”)。根据当年的统计,第95师已经拥有222挺轻机枪、46挺重机枪,基本达到了“步兵连配六挺轻机枪、步兵营配四挺重机枪”的标准。
这一年里,第95师先后分五批补充了192挺轻机枪,包括捷克式、国产仿制勃朗宁和四川军工厂生产的机枪;还分两批补充了24挺重机枪,型号有马克沁和捷克式。装备突然改善的原因,并非第95师特殊,而是因为当时中央军整体在进行武器补充。虽然他们的优先级比不上嫡系老牌部队,但能分到这批机枪,已经算是“赶上潮流”。
那么,国府在1938年时为什么突然能拿出这么多机枪呢?主要有几个渠道:
1. 刘湘去世后遗留下的大量军火。国府接收后,将其中的几千挺机枪分发给川军和部分中央军,第95师也分到过川造机枪。
2. 国内兵工厂的库存产量,数量虽不大,但也补了一些。
3. 最重要的是从国外紧急采购。1937年7月至1938年底,国府从苏联获得了近4000挺机枪,从捷克、比利时等欧洲国家买入的轻重机枪更是高达11829挺。这些外购武器,大部分优先分配给中央军,第95师也分到了捷克式和比造勃朗宁机枪。
除了机枪,第95师在步枪和迫击炮上也有补充。例如,他们先后收到1500支中正式步枪、500支捷克式步枪和600支德造步枪,使一线士兵的武器大幅更新;迫击炮方面也新配了12门,火力支援更有保障。
由此,第95师从最初的杂牌军,逐渐蜕变成一支装备接近中央军正规部队标准的力量。此后他们在抗战中的表现,也与这些改进过的武器密切相关。
不过,曾经“缺机枪”的阴影深深烙印在这支部队的历史记忆中,所以他们格外珍惜这些武器。甚至把“从没丢过一挺机枪”当作骄傲的宣传口号镕盛融资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